查看: 1388|回复: 1

[其他信息] 中国女孩在2025年哈佛毕业典礼发表演讲(全文)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7960
发表于 2025-5-31 02: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月29日,在2025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来自中国青岛的江玉蓉(音译)作为学生代表发表了演讲。她在演讲中鼓励人们不带评判地倾听彼此的意见,寻求共同的信念而不是冲突。以下是演讲全文:
去年夏天我在蒙古实习的时候,我接到坦桑尼亚两个同学的电话。他们有一个非常紧急的问题:如何使用他们的洗衣机。因为所有的标签都是中文的,而谷歌一直将一个大按钮翻译为“旋转幽灵模式”。一个印度人和一个泰国人叫一个在蒙古的中国人破译坦桑尼亚的洗衣机,我们一起在哈佛学习。
那一刻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曾经相信的事情,即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小村庄。我记得有人告诉我,我们将是第一代结束人类饥饿和贫困的人。
我在哈佛的课程是国际发展,课程的设立正是基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这一美好愿景。
当我遇到来自32个不同国家的77个同学时,我所认识的地图上色彩斑斓的图形变成了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欢笑、梦想和在剑桥市度过漫长冬天的毅力。我们穿梭于彼此的传统之间也肩负起对方的使命。
全球挑战突然变得私人化。世界上如果任何一个女人买不起一片卫生巾,我便不配称富足;如果一个女孩因惧怕骚扰而不敢踏入校门,那便是对我尊严的践踏;如果一个小男孩死于一场他从未发动也从未理解的战争,我的一部分也和他一起死去。
但如今,这个互联世界的承诺正被割裂、恐惧与冲突所蚕食。我们开始相信那些思想相异、投票选择不同或信仰有别的人,无论他们远隔重洋还是近在咫尺,都不仅仅是“错误”的。我们错误地认为他们是“邪恶”的。
但未必只能如此。我从哈佛学到的不仅仅是微积分或回归分析,更是学会与不适共处,认真倾听,在困难时期保持柔软。因为我们如果还相信共同的未来,让我们不要忘记那些被我们贴上敌人标签的人,他们也是人。看到他们的人性,我们也找到了自己的人性。
我们的崛起不在于证明对方错了,而在于彼此不弃。
2025届毕业生们,当世界陷入旋转的“幽灵模式”时,请记住,当我们离开校园时,我们带走的是每一段相遇,跨越贫富、城乡、信仰和怀疑。
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做着不同的梦,然而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部分。你可能不同意他们的意见,但要紧紧握住彼此。因为我们被比信仰更深的东西绑在一起,那就是我们共同的人性。
【郑重声明】荷顿论坛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7960
 楼主| 发表于 2025-6-2 04: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佛演讲女孩身份被扒 父亲原来是老熟人

最近在哈佛大学有一位穿着传统云肩礼服毕业的女同学引发了大家的关注。首先,她穿得确实很华丽,也彰显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她长着一张标准的东方面说着流利的英文,她演讲的内容也让一些人非常喜欢,认为极具人文色彩和饱含温暖的关怀。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觉得这类话语有点假大空,过于浮于表面,是情感多于理智。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内容的爆火,使得大家扒出了这位哈佛女孩儿真实的身份和家庭情况。
“果然又是有背景”,哈佛女孩演讲后身份被扒,父亲原来是个老熟人
都说文科生容易偏向理想主义,而这一次哈佛的这位女同学叫蒋雨融,她的名字听起来就和她的演讲一样浪漫,她落落大方的样子深深印在家长们的心中,好像大家眼中那个优秀的女孩子从小就饱读诗书,长大后以最出色的成绩出国留学,而且去的还是全世界最好的大学,就应该是她那个样子。
而这位女同学借着互联网的东风,顺势就被大家扒出了她从小到大的学历情况,原来蒋同学初中毕业于青岛65中。有人说她在青岛其实来自一个普通家庭,可再往下了解,大家就会觉得挺不简单的。
因为2011级的毕业生在那个时候如果初中毕业就能直接去英国高中读书的话,说明家里肯定是有高人指点,经济条件也绝对差不了。她一毕业就直接获得了威尔士一所高中的全额奖学金,随后在该校就读本科,凭借留学期间取得的成绩进入了杜克大学,研究生阶段更是直接被推荐进了哈佛大学。
青岛本地的家长对这所中学的学习成绩情况比较熟悉,那些认识过她的同学、老师以及一些知情人,零零碎碎地汇总出了相关消息。有家长恍然大悟道,如果这个女孩子不去国外留学,她在国内连普通211院校的录取成绩都达不到,这或许就是家族托举的力量所在吧。
更厉害的是,蒋同学早年就去国外高中读书,读本科想必也花费了不少钱,这些钱从哪儿来的呢?她的家庭条件,尤其是父亲的身份,真的可以说是让人眼熟,因为父亲的身份后面跟着三个英文字母“NGO”。
这个组织的性质已无需过多赘述,而这位女同学显然走的就是与之相关的路线,然后去哈佛大学读的也并非什么比较硬核的专业。所以也许就是这诸多原因,让她最终成为了学生代表,得以登台发表演讲,而演讲内容又是如此引发争议。
原来挡在小镇做题家面前的还有推荐制入读大学这一情况
看完这个女孩子的发展历程,其实很多家长真的没必要对自家较为平庸的孩子各种打骂或者催其上进,因为很多事情并非只靠考试就能决定的。家庭条件的影响就不用多说了,大家应该都有所体会。
从这位蒋小姐的情况再往前推,想到协和医学院前些日子发生的那些事,“4 + 4”学历背后其实都有家庭背景的支撑,这些项目都不是普通大众能够轻易知晓的。
另一方面,很多所谓的顶尖高校采用的是推荐制,必须得有人给你写推荐信才行。而这位女同学恰好是经过她父亲所在的那个NGO的推荐,进而被哈佛大学录取,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推荐信或许都比个人的努力和成绩更为重要。
所以大家固然可以和同龄人比学历和能力,但要分清和谁比,如果跨越了层级去和那些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人比,那确实没什么意义。至少在面对推荐制大学这方面,我们还是得靠自己的努力,老老实实接受985和211高校的筛选机制。
【郑重声明】荷顿论坛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