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9|回复: 0

中国式亲戚潜规则:一边疏远,一边亲近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9402
发表于 2019-9-21 22: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亲戚毕竟是亲戚,亲戚也只是亲戚。


01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亲戚变成了一个令人讨厌的群体。


在知乎上搜索「亲戚」,画风往往是这样的:



二大爷三大舅,自己混得不咋样,还特别喜欢教训晚辈;


七大姑八大姨,有事没事就爱八卦别人的家长里短;


就连亲戚家的孩子,十有八九也都是熊孩子。


总之,「亲戚」已经被贴上势利、多管闲事、不知好歹的标签,很多年轻人唯恐避之不及。



从温馨和谐大家庭,到谁也别挨着谁,我们与亲戚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02 努力讨人嫌的亲戚


妹妹今年大三,正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重要时刻。


她原本计划着去企业实习,毕业后就职设计工作,未来或许还要开个人工作室。


但大姨特别反对,“女孩子当设计师有什么出路啊,又累又没钱,还不如像你表姐一样去当老师,稳定,假期又多!”


她就像我们身边都会有的那种“热心”亲戚,不仅嘴上劝,还要用实际行动帮助你。


一看到哪里的学校招聘教师,马上就把信息发到家族群里。


久而久之,原本支持妹妹当设计师的妈妈也开始动摇了,旁敲侧击地让妹妹考虑考虑。


我们一致认为,这样的亲戚真是太讨厌了。


“她根本不在乎我开不开心,只要我当老师她就开心了,关键是我还不能怼她!”


有些时候,年轻人和老一辈的亲戚在三观上完全不同,只是有了一层血缘关系,所以坐在一块强行尬聊。


出于对长辈的尊重,年轻人只能默默忍受亲戚的指手画脚,被迫认同那些陈旧的观念。


听上去,这年轻人全都是委屈,这亲戚也全都是讨人嫌。


可事情并非如此非黑即白。



为什么大姨一个劲劝妹妹做老师?


还不是因为,大姨老同事的儿子,因为天天加班熬夜,去年夏天过劳猝死了。


当时,他才只有35岁,人生才刚刚过了一小半,而他妈也是一夜之间白了头,哭得死去活来。


从此,大姨只信奉一条准则:赚多赚少无所谓,平平安安才是真。


即使,她不知道教师也很辛苦,她也不觉得梦想会比生活重要,她的本意不过只是希望外甥女不要太劳累,希望妹妹不会遭遇中年丧女。


无论这个可能性有多低,她都想极力把它降为0。


亲戚们没有那么高级的话术,他们只能用不中听的、甚至有些过分的话,去表达他们的关心。


朴拙又老掉牙的劝说,往往成了多管闲事。


就像小时候去爷爷奶奶家里,巴不得一口气把所有好东西都塞给我们;所谓的干涉人生,也只不过是出于心情的迫切。



03 半生半熟的亲戚


因为是和母亲最亲近的大姨,所以我们选择了理解她的良苦用心。


但如果这些话从不熟的亲戚嘴里说出来,又是另一番解释。


知乎网友百越水木总结了当代亲戚的几大特点:


“来往不多,管得倒挺多”;“根本不熟,装的倒挺熟”。


我们身边总有那么几个亲戚,一年或许只有春节才见,基本算是不熟。


但这根本不妨碍他们“多管闲事”。


表姐今年三十二,至今单身,是亲戚们的重点催婚对象。


春节聚会时,一位亲戚拉着我大姨问长问短。


“小洁怎么还不找男朋友啊?哎哟,她不急你们就不管啦?女孩子过了三十就要多上心呀,再嫁不出去就成老姑娘了,没人要啊……”


我们印象中完全没有这号亲戚,一问才知道,是什么完全八竿子都打不着的超远房亲戚。


已经很多年不怎么来往了,因为最近加了大姨的微信,聊着聊着就又熟络起来。


表姐简直气得想翻白眼:我跟你很熟吗?真是吃着自家的米,操着别人家的心!


虽然,对于表姨来说,她们挺熟的,但这也不过是一种“假熟”。



窦文涛在节目《圆桌派》中曾经提到过一件事。


他的亲戚每天跟小区里的保安见面点头,保安偶尔还会帮忙拎东西。


突然有一天,保安说自己老婆从村里来了,问亲戚能不能在他们家借住一晚,搞得亲戚莫名其妙。


马未都说,这是“假熟社会”里的典型冲突。


“你说不熟吧,但你确实认识这人;他提出的条件,你认为是非分的,但在他看来就是合理的。”


很多年轻人与亲戚的关系,正处在这种“假熟”状态之中。


在长辈们的观念里,只要是沾了亲、带了故,就是一家人,他们就有责任教导晚辈。


而年轻一代从小在独立家庭中长大,并没有这种大家族意识。


他们对“熟”的定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常来往,这与血缘亲疏无关。


“根本不熟,装的倒挺熟”,只是两种生活逻辑的不同,所造成的尴尬状况。



04 没话找话的亲戚


正因为是假熟,所以年轻人与亲戚之间的代沟很难跨越。


就像长辈们不认识周杰伦,我们也开始对当红明星感到陌生。


彼此之间聊不到一块去,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又不可避免,便只好尬聊。


想起去大伯家里串门,聊完我的生活近况,几个人就开始不停地打哈欠。


为了打破沉默,我问起堂弟的成绩,又打听了一番他的班级排名、意向院校,还劝他要努力学习。


等回到家我才惊觉,自己怎么成了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种亲戚。


但实际上,我根本不关心、也记不住他的学习情况,只是在没话找话罢了。


这或许是亲戚们的通病。


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不同,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面,彼此很难有共同话题。


我们没法跟他们聊漫威英雄,他们也没法跟我们聊家长里短。


问问学习工作,适时地规劝几句,打破沉默的同时又表示关心,气氛也不至于太尴尬。



大多数人,问完、听完就忘了,下一次见面,还是这些老掉牙的问题。


毕竟,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你家有个剩女,他家有个学渣。


过好自己的生活都够累了,哪还有那么多精力去管别人家的事。


亲戚们的啰嗦也就只在逢年过节,有几个会三天两头地往家里打电话,催着别人去优秀。


我们万分反感的“多管闲事”,或许只是一厢情愿。



05


即便亲戚没有恶意,但有时候,他们的闲言碎语确实造成了我们的不愉快。


越是理解,就越是想拼命逃离,以为这样世界就会清净。


但仔细想想,我们的社交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称心如意啊。


再不喜欢同事,也要和和气气地聊天;再讨厌老板,也要陪着笑脸听他高谈阔论。


而亲戚,也是社交网络中的一环。


学会处理好与亲戚的关系,是一个成年人的必修课。


而年轻人要做的,就是当好一个晚辈的本分。


不必过分亲热,模糊彼此的界限;也不必过分疏远,冷淡血缘的温热。


面对长辈的教导,选择性接受就是,双方生活经历不同,没必要非得争辩出对或错。


与亲戚保持适当距离的同时,也要降低对亲戚的期待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不能指望着亲戚像父母一样,大事小情上都给予无私的帮助。


亲戚毕竟是亲戚,亲戚也只是亲戚。


与其把亲戚妖魔化,不如试着放下偏见,学会用另一种方式与他们相处。



【郑重声明】荷顿论坛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