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听90后聊起00后孩子对父母的三种观念,震惊又新鲜。
**① 你生了我,不是恩情,要托举我才是。** “生我没经过我同意,你该有能力托举我到一定高度。” 从“感恩父母”到“父母应有责任”,这是独生子女时代的回声。 当社会焦虑传导到家庭,孩子把成长的困境归咎于“父母不够好”。
**② 你托举我,却没陪伴过我。** 父母给了物质,却没给时间。 “钱有什么用?我需要的是被陪伴。” 这是城市化时代最深的情感缺口——孩子渴望被**看见**,不是被**供养**。
**③ 你托举我,陪伴我,却夺走了我的自由。** 父母越投入,孩子越窒息。 “我被全方位控制,没有一点自己。” 精英式育儿造就“金丝笼困境”,失去自主的人,再努力也喘不过气。
90后感叹,现在的孩子太脆弱——没有兄弟姐妹、没有缓冲区, 人生就只有三样:**父母、功课、手机**。 当父母再夺走手机,孩子连最后的出口都没了。
那些纵身一跃的孩子,不是逃避父母, 而是逃离一个没有缝隙的世界。
真正的答案,不是“做得更好”, 而是**学会做得更少**—— 给生命留点缝隙,允许迷茫,允许失败。 因为养育的本质,不是雕塑完美的孩子, 而是**守护他们自由生长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