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67|回复: 0

[其他讨论] 居住权来了:中国楼市又多了个雷区?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94
发表于 2021-7-11 20: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中国第一批“居住权”证明出现了。
近日,《武汉市居住权登记操作规范(试行)》施行。当地不仅颁发了首张“居住权”证明,而且此前就已出现首例居住权执行案件。
这起案件极具代表性:
武汉一女士因病去世前立下遗嘱,将其房产赠与弟弟,而丈夫再婚之前仍可居住其中。今年初,这套房子被挂牌出售,丈夫担心影响其居住,向法院申请居住权强制执行。
目前,法院已执行裁定,将该房屋的居住权登记在丈夫名下。
这意味着,这套房产即使能够顺利出售,丈夫的居住权仍然成立。无论是弟弟还是新业主,未经协商,都无法直接赶走居住权人。
拥有这套房子,却无法决定居住权人的去留。这个场面听起来滑稽且诡异,但正是未来“居住权”的常态。
居住权,究竟是什么?
2021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民法典》,在物权编中新增了“居住权”。
根据规定,居住权无偿设立,自登记时设立,不得转让、继承。设立居住权的住宅不得出租(有约定的除外),居住权期间届满或者居住权人死亡的,居住权消灭。
这相当于在房屋所有权之外,新设立“居住权”。不过,居住权只能保障居住权利,没有继承乃至转让的资格。
即便如此,房子只要设立了“居住权”,即使没有房产证,也可长时间乃至终生居住。
新业主即便事后获得不动产证、拿到所有权,也无法改变“居住权”已经存在的现实,没有权利赶走居住权人。
02
居住权横空出世,影响有多大?
其一,居住权的存在,让房产交易变得更加复杂。
过去房产交易,只需要看是否存在抵押、是否存在租赁。未来,房产查册,还要看是否存在“居住权”,一旦存在居住权,房产交易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毕竟,居住权与所有权分离,两者同属用益物权,权益关系相当。居住权的到来,相当于给房产加上新的“负担”,有了“负担”之后,房产交易必然受到影响。
一旦疏忽了居住权,即便买到了房子,也未必能住在其中,这是二手房交易不得不考虑的“雷区”。
其二,居住权可长可短,甚至终生有效——不到居住权人去世,居住权不会消散。
根据新规,居住权需要采用书面合同确立,且需向登记机构进行登记。这说明,居住权不是随意设立的,只有登记才正式生效。
登记之时,居住权要明确居住条件及要求、居住期限、争议解决方案等等。
这其中,最关键的当属居住期限。
居住权期限可长可短,由设立居住权的所有权人进行确定,可以1年,也可以10年,当然也能“终生有效”。
如果是“终生有效”,那么不到居住权人去世,居住权是不会消散的。
至于居住要不要另付租金,这要看当时约定。居住权无偿是原则、有偿为例外。如果没有约定,就不会存在租金收益。
需要说明的是,不是长期居住就能获得“居住权”。
根据新规,居住权须由房主以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同时向登记机构进行登记设立,所有人对此拥有决定权。
所以,居住权可以撤销,也可以更改,但有无居住权,房子的价值必将出现明显差异。
03
居住权,未来将会遍及生活方方面面。
第一个场景是离婚财产分配。房产如何分配,往往成为离婚的一大难题。在居住权模式下,离婚后一方可赋予另一方居住权,对方只能居住,不能用于抵押贷款,更不能用于出售,这为离婚财产冲突提供了新的选项。
第二个场景是以房养老。所谓以房养老,是指老人将房子抵押给金融机构,获得养老金直到去世。一些机构以此为名,骗取老人房产,导致老人不知不觉中房产被贱卖,最终赔了房子又失去了住所。
如果在签订“以房养老”协议的同时,保障老人居住权,不到去世,这一权利就一直存在,有生之年谁都无法剥夺,这无疑能让许多金融骗局无处藏身。
第三个场景是保障房。扩大租赁住房,已经成为新一轮房住不炒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政府建设了大量的公租房、人才房等,产权属于政府或企业,个人只有使用权,基本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如果赋予这些保障房以“居住权”,那么“住有所居”将获得稳定预期,无疑有利于保障房制度的建设。
……
无论如何,未来房产交易,必须考虑到居住权的存在,这是房产交易最不容忽视的变量。

【郑重声明】荷顿论坛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