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52|回复: 0

[育儿话题] 北京3组中产家庭真实的暑假生活曝光!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594
发表于 2021-8-24 05: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岁的Tim,上四年级。
两个月的假期,妈妈为他报了5个兴趣班。
暑假的倒数第二天晚上,妈妈规划他明天的安排:“六点半起床,六点五十出发,争取八点到考场。”
听着妈妈的话,连轴转了一整个暑假的Tim有点崩溃,抹着眼泪:“我都累瘫了!明天还要考试。”
那天上午,妈妈带Tim打卡了一家石景山的知名书院,这是他的暑假作业之一。
下午的围棋课上到了四点半,晚饭前的这段时间,是他一天中唯一可以喘息的空档。
想到明天还要早起,奔赴45公里外的怀柔,和三百多名小学生一起参加围棋考级,Tim崩溃得不无道理。
妈妈拥抱宽慰儿子“我知道你可以完成考验,肯定可以啦”,舒缓了情绪的Tim,默默答应了。
当天晚上,Tim睡觉的时候,已经过了12点。
第二天早上7点,约好的司机师傅已经准时在楼下等候。
前往考场的路上,早起的一家三口,在后座上睡成了一团。
到了考场,排队、填表,领证……挤在人群的漩涡里忙完这些,Tim已经没有了吃早餐的时间,直接进场开考。
妈妈拍着Tim的肩膀鼓励他:“加油!”
Tim的眼神没有焦点,眉毛微蹙,没有回应妈妈。
也许对他而言,这只是他无数次出征赛场中,最寻常不过的一天。
8岁的Oliver,三年级。
这个暑假,妈妈为他安排了三个兴趣班和一个为期三周的英国夏令营。独自前往,没有父母陪同。
而在上个寒假,他完成了10个兴趣班的学习。
Oliver的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理科硕士,在某大使馆做商务工作。
作为儿子,Oliver名正言顺地从四岁就学习起了编程。
他很理解父母的做法:“这些课程早晚都要学的,如果现在不学的话将来要花更多时间,不如现在就学。”
除此之外,Oliver还有德语、故宫摄影课、科学课……每天两至三节课,安排得密不透风。
记者试探着问他累不累,他顿了一下,脸上的笑容一闪而逝:
“忍忍嘛。”
不久前,Oliver刚刚结束一场从长春到俄罗斯的短期旅行。
然而从长春回京第二天,他不得不再次面对13个小时的飞行。
英国夏令营也不轻松,三周时间,早晚都要上课。一周的烹饪,一周的足球,一周的游泳。
上午有通用英语、剑桥英语课程及全球领袖课。下午一节预选课,一节自选课,晚上有社团活动。
镜头内,Oliver困得随时随地都能睡着。
回到家里,他又正式回归到每天上午10点半到11点半,一对一的德语网课。
整个暑假,Oliver被网课包围。
在距离开学还有10天的时候,他的肩上还背负着10节网球课,40篇落下的日记和零碎作业。
9岁的Lucas,和Tim一样正读四年级。
镜头前,他掰着手指头数着暑假的课程:
“足球,棒球,游泳,钢琴,作文补习班,英语课,还有一天两次的武术课。”
Lucas的妈妈展示了儿子的全英文计划表,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六点半。
50天假期,排了110节课,每一天都满满当当。
他的妈妈觉得强度还行,“其实这里面90%全是运动。”
暑假伊始,Lucas还上过两周的卡丁车夏令营。
原因,是放假去楼下院子里玩,没有不报课的孩子。
所以小区里很难找到同龄人,最后只能靠上课结交朋友。
在文化课成绩上,Lucas的爸妈对读国际学校的儿子没有特别要求。
“因为不在体制内的学校上学,没有周围环境对我们的要求。我们也不打算强行给他灌输什么,他感兴趣了,他想学了,自然会学。”
然而素质教育的“氪金”之路,沿途铺设了赛车、划艇、骑马、剑术、出国旅行等烧钱的项目。
换了赛道的Lucas一家,未必比应试教育的 家庭 轻松。
拼命地砸着真金白银,父母和孩子,都任重而道远。
Lucas学习马术、棒球,在马来西亚乐高乐园
图片来源@凤凰新闻在人间living
在那个密不透风的夏天,三个孩子都迎来了阶段性小总结。
Tim的围棋比赛结果出来了,差了第五名2分,丢掉了前五名才有的金牌。
他有些难过,在妈妈“没关系”的安慰声里,哭了出来。
“不拿金牌,又没有银牌,又没有铜牌。”
像是气愤自己不够努力,Tim把妈妈和妹妹丢在身后,嘟囔着反思自己比赛中的失误。
记者有些心疼,就打岔问他,“在你学过的这些兴趣爱好里,你对自己的要求是什么?”
Tim想了一下,答道:
“找一个你能爱很久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才九岁的孩子,就已经深谙终身学习的道理,并尝试探索高效学习的途径。
接下来等着他的,还有一场莎士比亚英文原作话剧,《仲夏夜之梦》。
一周的时间,背完两个角色的原版英文台词,厚厚的两沓A4纸。
Oliver为期三周的夏令营完美落幕,他参观了牛津大学、卡迪夫城堡……夏校总结颁奖会上,得到了Mr.Happy的称号。
但五年级后,他就要准备出发德国留学了。
当邻居家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他仍然端坐书桌前,沉浸在拗口的德语里。
Lucas在假期倒数第二天,跟着妈妈去了创意园VR体验馆,收获了新的乐趣。
孩子们的暑期追踪,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没有多少学科补习班的他们,假期照样充斥着紧张和忙碌。
没有人敢真的“躺平”。
片中父母和孩子不时呈现的倦态和困意,也能看出:
花了大量时间、金钱和精力投放在孩子身上的兴趣班,到底是为他们的兴趣服务,还是为今后的社会竞争铺路,都是未知数。
但即便如此,每一对父母都在尽力而为,将“教育”这条路走到极致。
这种拼命托举,无关家境。
每一对劳心费神为孩子谋篇布局的家长,共享同一颗苦心孤诣的心。
“双减”之下,是内卷与反内卷的拉锯。
看似来到了同一条起跑线,实际上在绝大多数家长看来并非如此。
“有些人能高价请一对一学习的同时,我却连让娃上普通培训班的机会都没有了。”
但仔细想想,能够长期践行前者的富豪家庭,少之又少。
所以我想说的是,“双减”更是对家庭教育缺失和孩子成长空间被忽略的反思。
青少年抑郁、自残、自杀的新闻层出,比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先成个“健康的人”,才是重中之重。
人生不是考上好高中、好大学就会完美结局。
决定一个人18岁以后的路如何走的,取决于他18岁前从家庭中汲取到的人格、素养、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力等。
而对从小就生活在激烈竞争中,被灌输着“只有更强才能赢得更多生存空间”观念的孩子们来说,没有了假期里的补习班,他们真的会、真的敢自甘落后吗?
引用《新周刊》的一句话:
“置身应试教育中心的孩子对于当下和未来的认知,未必就不如家长深刻。
有时候,他们甚至比自己失措的父母显得更有主见。”
图片来源@新周刊
《中产娃的夏天》里,Tim妈妈有一段十分普适性的感慨。
“孩子跟家长之间的联结,是一辈子特别重要的。
它不是用分数来联结,而是用一个潜移默化,一个相互的生活在一起的影响。
还有父母的教育,最关键的是爱。”
还是那句话,这世上90%的人都是普通人,9%的人小有所成,1%能大成。不出意外,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属于那平凡的90%。
但,平凡≠有罪,普通≠不幸。
戒掉不必要的焦虑,适度预期,适度要求,不要陷入越努力越不幸的怪圈。
帮助孩子让这一生充满能量、欢乐、勇气和爱,健康且积极地为自己而活,这份平凡就已经十分宝贵。

【郑重声明】荷顿论坛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