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2|回复: 0

[签证移民] 加拿大移民妈妈拼命想融入"白人中产",被孩子的一句话点..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4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6880
发表于 2025-7-5 21: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做一个加拿大人,有什么不对吗?”
一位移民妈妈在加拿大生活了30年,却始终不认同自己是“加拿大人”。她曾经因为口音被嘲笑,努力适应、改名。直到孩子的一句话让她明白,其实,“归属感”是一种双向的理解与成长,不是要放弃自己的根,才能扎进这片土地。


1990年,Magdalena Olszanowski和父母带着一个行李箱,在隆冬时节从波兰华沙移民到多伦多。对她而言,一直是一个住在加拿大的波兰人,而不是一个加拿大人。
但Olszanowski的两个孩子出生在蒙特利尔,他们从小就把这片土地视为唯一的家园,与她为自己设定的“局外人”身份形成了鲜明对比。
孩子察觉到了她内心的矛盾。
尤其是在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连任期间,九岁的孩子开始质疑家中多年来对“加拿大身份”的负面态度,他们第一次如此直接挑战对“加拿大人”身份的排斥。
“做一个加拿大人,有什么不对吗?”
晚饭时,九岁的孩子这样问她,“我们是蒙特利尔人,我们是加拿大人。”
这句话让她浑身一震。Olszanowski努力想解释,作为波兰-希腊裔犹太人,如何尊重自己的文化遗产与传统,但这些“解释逻辑”,在孩子单纯直接的发问下,忽然显得那么苍白。如果做加拿大人真的那么糟糕,那为什么还留在这里?

微歧视与努力"融入"
Olszanowski说,刚移民加拿大时,她的英语不流利,对加拿大文化一无所知,也完全无法想象这里的寒冷程度。最重要的是,无法理解这个国家要如何才能真正成为“我的家”。
当时她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受到的“欢迎”也并不友好。
在移民遍布的城市成长,她感觉“做一个加拿大人”,就意味着得活成白人中产的模样。要有一个不会被念错的名字,英语要没有口音。
11岁那年,她要求父母把名字正式“英语化”;但十年后又改回了原来的名字。
她一边拼命想融入这个社会,一边又厌恶自己想要融入的文化。她的父母也无法为我指引方向,他们自己就深陷“文化适应的压力”中,挣扎着去适应这个新世界。
孩子让她重新理解"归属感"
2011年,Olszanowski搬到了蒙特利尔,并成为一名母亲。从那以后,身份与归属之间的距离,似乎又拉近了一些。魁北克给了她一种新的身份:“非法语母语的母亲”(allophone mother),这成了如今最深的认同。

为了真正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与语言,她必须努力适应它。这种“努力去理解”的过程,其实正是当年来加拿大时苦苦期待的“归属感”,多年后她才明白,这必须亲手培育。
Olszanowski看着自己的孩子轻松自如地交流,意识到做一个加拿大人,不等于盲目的民族主义或贴在车尾的口号,不等于忘掉自己的过去,反而是要学会将曾经经历的排斥、标签化、文化被抹除的痛苦,转化为教育孩子对抗仇外心理的工具。
她开始理解,“属于这个国家”并没有标准答案。归属感,就像植物,需要不断的“异花授粉”才能繁茂生长。她也感谢孩子们用新的眼光让她看清——原来,一直试图逃避的这片土地,其实早已在周围悄然开花。

【郑重声明】荷顿论坛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本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